EN

news

After 19 year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business form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tmospheric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should be syne

Date of Issue:2021-01-28  Number of visits:70

Returns a list of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

在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PM2.5、臭氧、二氧化硫的数据变化,都证明了北京空气质量的向好。未来,减排降碳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常规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协同治理,将是北京巩固现有蓝天成果乃至取得新成绩的关键。

谈大气治理

“老百姓在北京闻不到煤烟味了”

新京报: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贺克斌:空气质量的评估涉及很多种不同的污染源污染物,比如PM2.5、臭氧等。大气治理,也需要找到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北京全年平均污染物浓度一直是在降低的,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十三五”期间,北京的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3%。另外,北京全年出现重污染的天数也在下降。

另外,要评价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有一个不太受关注的指标——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北京现在已经达到4微克/立方米,这在全世界城市中都是处于前列的。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老百姓在北京闻不着煤烟味了。还有大家比较关心的夏天的臭氧,北京的臭氧浓度也是稳中有降的。

新京报: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贺克斌: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北京自身减排有非常大的决心,从2017年开始就提出“一微克精神”,就是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同时,这也得益于北京具有比较强大的科技支撑,众多科研单位聚集,为北京提供了科学合理协同减排的路径。

另外,北京也越来越得益于区域联防联控。目前北京的PM2.5已经是整个“2+26”城市里最低的了,也就是浓度的洼地。而大气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互传输的,特殊气象条件下,可能几百公里范围之内都会相互影响,所以北京更重视与津冀等周边地区的协同,否则会出现减排的地域不匹配,达不到预期效果。以后,大气防治会对区域协同、联防联控要求越来越高。

新京报:未来北京如何继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

贺克斌:目前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还是PM2.5和臭氧。尽管臭氧稳中有降,但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未来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的核心,是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

影响这两个指标的关键,是地面的排放,地面排放里最核心的两种污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下一阶段还要大幅度削减。比如,机动车以及非道路机械,特别是大卡车,排放的氮氧化物量很大,未来机动车排放还可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则主要来自石化、印刷溶剂使用和机动车等,这几个方面也应该发力减排。

谈减排降碳

“北京应该迎难而上,抓住机遇”

新京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如今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为什么降碳会被高度重视?

贺克斌:先解释两个概念。“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和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产生量,再通过森林碳汇和碳捕集与利用等,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排放”。

国际上,通过碳中和倒逼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构成颠覆性改变的趋势日趋紧迫,比如光伏发电技术成本的快速降低、欧洲氢能炼钢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可能会错失颠覆性新技术发展和新业态构建的良机,在国际上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所以,降碳既是国际义务又是国内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既有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也有全球气候环境下减碳的需要,既是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北京应该迎难而上,抓住这一机遇。

新京报:降碳与减排是怎样的关系?

贺克斌:降碳与减排是同根同源同过程的,后一阶段,北京是否能够巩固住现有的蓝天成果乃至进一步取得新成绩,常规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治理的协同,将会非常关键。如果能够找准协同的解决路径,我们就有可能把两者都做到更好。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就是这个意思。

新京报: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哪些挑战?

贺克斌:目前来看,面临的难度和挑战还是非常大。我们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具体的做法和方案,比如降碳涉及调整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怎么把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转变为低排放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怎么最大程度上使用可再生能源,都需要重新思考。

减排潜力最大的方向是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平原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将来北京需要大幅度压缩化石能源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如增加新能源汽车,减少传统燃油车。

这需要环境、发改、经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推动新业态发展和新技术落地,目标是形成经济、减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的三赢局面。我建议相关部门要制定一套减碳降污协同治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形成多部门协作的有效运转机制。

谈节能减量

“每个人都可以做好垃圾分类、光盘行动”

新京报:对普通居民来说,能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做些什么?

贺克斌:最简单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节能,比如节约用电、“光盘行动”等。拿“光盘行动”来说,你浪费掉食物,意味着也浪费了前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还增加了后期处理过程中需要的能源。

其实这些生活习惯,一次看起来没什么影响,但积少成多。形成节俭和节约的生活习惯,是普通居民可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作出的最大贡献。

新京报:近年来,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于包括空气在内的环境改善有什么作用?

贺克斌:垃圾处理的核心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的好处首先还是节能减量。混合的垃圾本来在终端也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能源去分解,前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部分分类好、处理好,后期的分拣就能省下一部分能源资源。

垃圾分类以后,厨余垃圾中就有可以利用的能源,它是有热值的,可以通过生物发酵,但如果不分类,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进入土壤,不仅没有做到再利用,反而产生了污染。

另外,垃圾分类还可以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都分拣出来,一些有价值的可回收物就可以更充分地被回收,重新利用起来,进入循环经济产业链。

 

来源 | 新京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并与http://www.shychb.com/default.asp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