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news

After 19 year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business form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Local two sessions release signals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Date of Issue:2021-02-26  Number of visits:133

Returns a list of

地方两会往往被看作新一年各地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十四五”开局之年,各级经济方略和发展规划更是备受关注。目前所有省份已召开地方两会,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持续加码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环保产业的信号。不少省份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并勾勒出详细“施工图”,其中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成为地方布局热点。

多地定调加码绿色发展

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碳排放”等成为各地实现生态环境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发力点。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上海表示2021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同时强调“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云南提出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

实现碳达峰也成为各地任务清单“标配”。福建提出,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北京提出,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上海提出,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天津提出,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也是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吉林提出,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构建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重庆提出,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材;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低碳出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广西提出,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工厂20个以上,加快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表示:“绿色、环保、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在某种程度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各地应把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转型作为重要任务,贯彻在整个‘十四五’发展过程中。”

新能源产业获更大支持

生态环境部相关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国低碳产业的产值预计将达到23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

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2021年地方产业呈现“有保有压”局面,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成为主要受限对象,而新能源产业则获得更大支持。

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为主的省份积极谋求转型。河南提出,推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加快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产业。山西提出,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储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安徽提出,扩大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

不少地方还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海南提出,加快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口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临高金牌港绿色建筑建材产业基地和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建设。湖北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

董战峰表示,“十四五”时期,结构调整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政策重心进一步从污染治理末端的污染防治向污染治理前端的发展源头调整,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方面,不少地方还提出财政金融支持举措。例如,福建提出,创新碳交易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碳汇金融;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

“结构调整也将成为生态环境政策体系调控的主要领域,尤其是要创新发挥好激励引导类政策工具的作用。”董战峰说,其中包括以非电重点行业超低排放补贴、水电价阶梯激励政策为主要抓手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调整,以补贴、电价改革为主要抓手推进能源节约利用与结构调整,以补贴、税收优惠激励为抓手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以补贴、电价等激励政策为重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等。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期。不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仍存在巨大压力,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董战峰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实施减污与减碳综合防治,稳步有序推进地方二氧化碳排放梯次达峰;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要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表示,我国将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编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2月1日起,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业内预测,2021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总量的3倍。

此外,有关专家还建议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董战峰表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要设定高标准形成倒逼的动力机制,也要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发展的能动机制。应加强引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形成自然自觉的社会行为准则。

刘向东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同时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强化绿色发展市场化政策保障,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来源 | 新华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并与http://www.shychb.com/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