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news

After 19 year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business form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PEC blue" "military parade blue" and other meetings blue is the cure?

Date of Issue:2021-06-08  Number of visits:352

Returns a list of

近年来,“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等热词不断涌现。这类说法肯定了我国空气质量保障方面的相关工作,但也不免包含了民众的一些质疑:为什么重要会议的时间点能保证“蓝”,平时不能总保证“蓝”呢?这不是治标不治本吗?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贺克斌有不同观点,在接受人文清华独家采访时表示:“会议蓝是治标‘促’治本”。

治标促治本

作为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专家,贺克斌院士曾负责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APEC会议、2015年大阅兵、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为什么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不能在平常也采用?针对这一疑问,贺克斌院士表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可能简单地采用停滞社会发展的方式实现蓝天白云,而要在保证社会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一些人片面地认为雾霾防治就是对工地、工厂、机动车等实行简单直接的关停,其实不然,因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关于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是否治标不治本,贺克斌院士表示:“从现象上看,它确实涉及短时间的临时减排措施问题,但我认为更合理的认识是将‘治标不治本’改一个字,把‘不’改成‘促’,叫做‘治标促治本’“。保障工作可以通过预先模型推演和短期措施实施,分别从理论和短期实践上证明了采取的技术方案与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至少可以让决策者和基层群众都了解一点:今后长期改善如果按照这样的措施和路径一步一步走下去,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将会是卓有成效的,不会产生减排资源的浪费。

大型现场实验

贺克斌院士认为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还可以发挥大型现场科学实验的作用。重大活动前和举办期间,实施的短期减排措施相当于通过人为干预使污染物大幅度下降,这个过程积累了大量涉及排放、气象和污染物成分等方面的科学数据,十分宝贵,对研究人员修正和提升相关理论与模型有非常大的帮助。天气的实际反映和理论模型预估状态不一定一致。如果没有特定的实测数据检验,面对不同学者提出的不同模型,就难以辨别优劣。 通过重大活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实践,众多理论模型孰优孰劣就有了数据支持,正确的理论模型被检验后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能够更好地被推广使用。基于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清单关键技术和大气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贺克斌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分析技术,并设计了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这套系统最初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和奥运会期间,持续晴好的“奥运蓝”成为贺克斌院士和清华团队这套科研技术成果获得成功的生动证明。此后,这一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活动中。

贺克斌院士表示,通过模型预报和短期实践,研究人员证明了哪些治理措施最合理、最有效。剩下的问题只有:在社会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少受影响的前提下,什么时期在什么区域启用这些治理措施更为合适。

指导政策制定

贺克斌院士谈到:“我们不是只关心大型活动,有客人来了才做点什么,客人一走就忘掉了。相反,我们以短期的实验为基础,规划出此后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路径。”

会议蓝为未来环境的长期改善积累了实战经验。一批治理措施已经不仅仅是在计算机上演示,而是被短期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因而,这些短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在“促”科研人员更有信心地提出方案,“促”决策者更有信心地去出台政策。以山东为例,长期以来,山东地区因燃煤含硫量高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过大。如果按照正常的国家总量控制方案,山东到2010年完成总量减排任务就可以。但是,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山东被国家纳入了华北六省市联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方案,要求在2007年年底之前完成煤电脱硫预定任务,之后山东煤电二氧化硫排放问题提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为提升自身的空气质量和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

再比如,通过重大活动,证明了机动车对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交通限行、奥运特别车道等措施,降低了交通流量,实现了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北京北四环交通环境监测点数据显示,奥运期间PM2.5和PM1平均浓度降幅分别高达60%和67%。这证明了控制燃油机动车排放可有效提升空气质量,为北京制订和实施“车-油-路”一体的机动车污染治理政策,以及国家制定新能源汽车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俗称的“大气十条”,2018年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这两个重要政策的行动目标,各地区和部门联动、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控制等基本思想也都源自之前“奥运蓝”“世博蓝”“亚运蓝”“APEC蓝”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积累的经验。经评估,“大气十条”的目标已经按时实现,2013年至2017年间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每立方米61.8微克下降到42.0微克,下降了32%。蓝天保卫计划中“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的目标也已经全部实现。

“所以我始终坚持,不能简单地认为短期保障是治标不治本,这个太消极了,从现在的发展看,它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就是要治标‘促’治本。”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司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1733320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