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news

After 19 year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business form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The first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2021

Date of Issue:2021-01-29  Number of visits:75

Returns a list of

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崔书红司长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新年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021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也是我们首次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崔书红司长,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的发布会采用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下面,我首先通报我部近期几项重点工作。

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部近日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谋划“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幅度均超过既定目标,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立足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把握好“五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1年,我部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做好基础支撑保障工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起好步、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圆满收官

刘友宾:

二、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圆满收官

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等14个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分别为4227万吨、2263万吨、1348万吨和879万吨,相比改革前(2016年),分别减少9.2%、51.4%、71.0%和81.1%,累计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约1亿吨。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巩固改革成果,持续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大力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健全固体废物管理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刘友宾:

三、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为落实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环评改革,服务中小企业,我部印发《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新版报告表将在规范报告表编制和审批,提高环评有效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与旧版相比,新版报告表在内容、格式和编制技术要求上进行了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类管理,将报告表分为污染影响类和生态影响类两种格式,根据两类项目不同环境影响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编制内容和格式,并配套相应的编制技术指南,突出不同类型评价关注重点。二是优化简化,明确了专项设置原则和数量限制,简化了一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要求,取消了评价等级判定等程序,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三是注重衔接,与规划环评联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成果、结论和现状评价数据;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内容与排污许可衔接,便于企业后续申请排污许可证;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为后续监管提供明晰依据。

新版报告表自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发布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

刘友宾:

四、发布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

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2021年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制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

今年,中国政府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刘友宾:下面,请崔书红司长介绍情况。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

崔书红:

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年未见了,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出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例行新闻发布会并回答各位朋友的提问。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加速、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全面冲击的背景下,我们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艰辛的历程、取得的经验,都值得总结、值得借鉴、值得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去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提出了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中国方案,引领了世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潮流,展示了负责任环境大国的形象,为凝聚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识、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动力,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峰会前夕,生态环境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立场文件,共同举办了全球部长级圆桌会议。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

一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工程,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等措施,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年以来,我们积极筹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积极同各国加强合作,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主题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契合了《公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国际政要表达了强烈的政治意愿,要下决心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生物多样性宣传、动员力度从未如此之大、意愿从未如此之强、雄心从未如此之高、前景从未如此光明!当然,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从未如此复杂、艰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2021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超级年,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办为契机,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国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义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有目共睹

光明日报:谢谢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去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请问崔司长,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哪些工作,积攒了哪些经验,作为COP15的缔约国,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谢谢!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义务,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有目共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亲自谋划安排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由副总理任主任、23个国务院部门组成,审议并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成效显著。

二是创新保护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性提出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以上,我国绝大部分重要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在红线内得到了有效保护。我国提出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案列”成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全国人大发布《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长江流域实行重点水域十年禁捕。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森林、草原面积不断扩大,湿地减少和荒漠化面积扩张趋势得到遏制,我国是世界上绿色覆盖增长最快的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成效十分显著,朱鹮濒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野生大熊猫从濒危等级降为易危。

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五是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坚定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资国。20个“爱知目标”完成情况好于或优于国际水平。

中国获得COP15主办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全球提供了可资借鉴解决之策,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发展理念的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现发展方式的变革。各有关部门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资金等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物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减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再次动员全社会参与,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重视公众宣传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养成简约、绿色的生活习惯,最大程度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消耗。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变革。坚持多边主义,在公开、透明、缔约方驱动等原则基础上,与国际社会充分讨论和磋商,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荒漠化,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福祉等全球挑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新动力。

谢谢!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实施取得显著成绩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在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和近期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的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组织实施、扎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另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4-2020年)》也到了时间节点。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些重大工程的情况?包括投资建设情况、工程进展以及效果?

崔书红: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其中,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观测网络建设两项任务,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近4亿元,共267家科研院所200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基本摸清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全国划定的32个陆地、3个海域共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29%,维管植物数占全国总种数的87%,野生脊椎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85%。同时,还发现了新种和新纪录种50余个,健全和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家谱”。

二是支撑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完成了重大决策咨询报告8篇。支撑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发布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的技术导则、规范20余项。组织500余名专家,完成了34450种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与中科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脊椎动物卷和大型真菌卷。

三是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库。构建了全国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观测样线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数据总量达3.5TB。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野生动植物空间分布数据库。

四是初步形成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全国建立749个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为主要观测对象观测样区,布设样线和样点11887条(个),每年获得70余万条观测数据,动态掌握了典型区域物种多样性变化第一手数据。

五是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能力和水平。重大工程推动了一批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领域的应用。比如,采用环境DNA技术完成对采集困难的生物种类的大范围调查。工程实施以来,仅我部所属南京所、环科院就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研究生50余名,30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近两年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71篇,在Science等科学期刊发表论文8篇。

六是支撑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能力。完成了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四次国家报告等。同时也有力支撑COP15成果的谈判和全球磋商工作。

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深化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数据和信息平台,建立以定位观测站与观测样区相结合的长期观测网络。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成效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

谢谢。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是目前cop15筹备最具标志性成果

人民网:COP15目前筹备情况进展如何?本届大会的亮点有什么?大会上将会有哪些成果值得期待?

崔书红:谢谢。您这个提问很短,但内容却十分的丰富,覆盖了COP15大会的方方面面。这次大会十分重要,举世瞩目,会议筹备正有序推进,大会成果可期,“亮点”多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COP15筹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出要加强双、多边合作,努力将COP15办成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总书记亲自推动成为中国办会的最大“亮点”。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成为大会主题。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题召开全球性会议,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大会主题的确立是目前大会筹备最鼓舞性、最具感召性、最具标志性的成果,是大会的一大“亮点”。

国际社会认为,“爱之目标”实施并不理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健康、安全等福祉。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够制定一个新的具有雄心勃勃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立有效的资源调动、执行机制和考核机制,彻底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框架”是本次大会的“热点”、“难点”、“看点”和“亮点”。

大会成果“框架”,《公约》秘书处已经有了一个初步案文,但距雄心勃勃还有很大差距。关于“框架”,我们的设想和主张:一是“框架”应平衡体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确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三大目标;二是“框架”应兼具雄心和务实,既要为未来提供高瞻远瞩的指导,同时又要在借鉴“爱知目标”经验基础上,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三是“框架”应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在目标设定上要考虑到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在资源调度、执行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支持。

中国是COP15的东道国和主席国,做好会议筹备、保障大会顺利进行是首要任务。大会期间,中国政府将举办高级别会议,按惯例将发布政治性宣言文件和东道国举措,这是大会的又一“亮点”,国际社会对此非常的期待。

在坚持公正、透明、缔约方驱动的前提下,我们将充分发挥主席国的政治领导力,在“框架”执行所需资源调度、执行机制、考核机制和审查机制,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作为审查缔约方履约的重要手段等方面推动各国政要凝聚共识,表现出政治决心和诚意,保障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两企业污染造成嘉陵江铊浓度异常经处置水质已达标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因长江上游嘉陵江及其支流青泥河出现铊浓度异常情况,甘肃陇南市、陕西略阳县分别启动环境污染Ⅲ级、Ⅳ级应急响应。请问目前事件调查进展如何?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刘友宾:2021年1月20日19时,嘉陵江入川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显示铊浓度超标。获悉消息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通报上游的甘肃、陕西两省。并派出工作组连夜赶赴甘陕川三地,指导督促当地开展应急处置,查清污染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省生态环境部门迅速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等工作。经排查,污染来自嘉陵江两条支流,基本确定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成州锌冶炼厂、陕西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分别造成嘉陵江支流青泥河、东渡河铊浓度异常。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已责令涉事企业采取断源措施,确保污染水体不再外排。

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甘陕两省当地政府分别在青泥河、东渡河,构筑拦截坝,分段拦截受污染水体,并投加沉淀剂、絮凝剂进行处置。两地还铺设管道,将涉事企业排污口上游清水引流至下游安全区域。经处置,自1月21日20时起,东渡河水质持续达标;1月27日2时起,青泥河入嘉陵江水质达标。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甘陕川三地继续做好污染水体处置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及时组织开展事件调查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坚持“有事没事当有事准备、大事小事当大事对待”的态度,不断提升环境应急准备水平,指导和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生态环境部门,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南方都市报:请问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目前取得了哪些效果?实践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接下来还将如何调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的底线。您如何理解?下步有什么举措?

崔书红:感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对生态保护红线作出总体部署,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明确了允许生态保护红线内存在的9类有限人为活动。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取得进展。生态环境部协同自然资源部,组织各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已经完成,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方案。待进一步审核和完善后将按程序报批。

三是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建设。聚焦“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等七项监管标准规范,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监管、年度评价、定期评估等业务作出技术规定。同时,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机制,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

四是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国家投资建设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经在我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试运行。正式运行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和“预警机”。根据“边建设、边应用”的要求,我部基于平台,开展了秦岭、川藏铁路沿线、海南岛岸线、环渤海岸线等重点区域的遥感监测工作,发挥了很好的监督支撑作用。

尽管生态保护红线工作取得了进展,但生态保护红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监管任务繁重,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亟需在“十四五”和今后更长时期继续完善监管制度。

下一步,我部将协同有关部委,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方案报批。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继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流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您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础、非常长远的部分。五中全会将保障生态安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事关党的宗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凸显了生态安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极端重要性。

国有国界,自然生态安全也有边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是要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一是要守住“山水林田湖草”空间分布面积,确保面积不减少。二是要守住生态服务功能,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三是要守住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制划定“三线一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一方面,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另一方面,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居全球首位。在守住生态承载力方面,以“三线一单”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及野生动物非法养殖、贸易犯罪行为;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涉自然保护区非法开采、筑坝、建工厂等活动;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我国生态安全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自然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现象仍屡有发生、生态安全监管能力还有待提升、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提升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等重点领域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谢谢。

坚决遏制生态保护修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路透社:鉴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爆发,形势十分严峻,请问中国是不是会考虑继续推迟原定5月份的COP15大会?在面对生态环境考核和绿色政绩等压力下,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背自然规律搞保护和修复等“生态形式主义”问题,生态环境部将采取什么方式来遏制这种现象。

崔书红:感谢你的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COP15筹备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COP15筹备各项工作一直保持有序推进,工作总体目标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大家已经注意到了COP15原定会期为去年10月份,受疫情影响,《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及时调整并向国际社会发布了新的会议时间,暂时调整为今年5月份召开。目前疫情的发展对COP15的筹备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与《公约》秘书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商,对大会会期、会议召开形式等进行重新的商议和评估,届时公约秘书处将及时向国际社会发布新的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如您提到的,部分地方违背规律搞保护和修复等“生态形式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生态形式主义”本质上是官僚主义。一方面,有些地方不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违背自然地带分布规律,简单捆绑“林草项目”、搞“错位建设”;有些地方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重人工建设,轻自然修复,热衷人工造景,“大树进城”、河流砌底,简单快干;有地方重建设轻管护,平时对项目建设不闻不问,项目验收走过场,一验了之,等等。另一方面,生态保护修复从项目立项论证、项目实施监理到项目验收防止生态形式主义相关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指导还不够到位。

下一步,我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自然观,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坚决遏制生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具体也是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和黑臭水体整治强化监督检查等工作中实施“双查”机制,继续严厉查处生态形式主义问题,继续紧盯生态形式主义问题整改。

另一方面完善和建立贯穿全过程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标准技术规范体系,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督评估机制,强化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项目实施跟踪监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

谢谢。

生态环境部:倡议尽量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绿色健康过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昆明恢复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问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多大?环境容量较大的一些城市是否可以恢复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刘友宾: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共同回忆,和许多传统习俗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人口的激增,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燃放烟花爆竹也面临新的情况。

环境质量监测表明,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会导致PM2.5浓度快速上升,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特别是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在大气扩散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加剧空气污染,不利于群众身体健康。

从近几年春节看,基本上每年除夕到元宵节都会发生2-3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其中的原因除了气象条件不利因素外,烟花爆竹燃放快速推高污染物浓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以除夕夜到大年初一为例来看,2017年全国66个城市PM2.5重度污染,其中26个严重污染;2018年全国52个城市PM2.5重度污染,7个严重污染;2019年全国51个城市PM2.5重度污染,8个严重污染。2020年,全国30个城市PM2.5重度污染,19个严重污染。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方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越来越多的公众自觉选择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春节期间全国空气质量较往年有所好转,2020年除夕夜间全国337个城市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2019年除夕夜下降了11.5%,较前三年平均下降了28.1%。特别是实施禁放限放措施并且落实到位的城市,除夕夜间PM2.5浓度基本未出现明显上升现象。

还有十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就要到了,我们倡议尽量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减轻空气污染,过一个安全、祥和、绿色、健康的春节。

中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

香港紫荆杂志: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一直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请问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崔书红: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把绿色作为底色。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规划》,规范企业共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环保行为。

二是40余个国家的150多家合作伙伴参与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盟下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等十个专题伙伴关系,已开展了10余场次活动。

三是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经纳入100多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和数据支持。

四是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先后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环保官员、专家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其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培训600多人次。

五是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尤其是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家公园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经验。继续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逐步推动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绿色解决方案。

此外,还开展了《“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及影响分析》等专题研究。“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也正式启动。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研究院在绿色发展领域的高端国际智库作用,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谢谢!

“绿盾2020”对4398个问题整改开展实地核实

封面新闻: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事业,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等监管工作,请问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间,还将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

崔书红: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和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坚决查处破坏生态违法违规行为。

2020年,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累计派出8批共136人次,对全国29个省(区、市)的196个自然保护地4398个“绿盾”台账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开展实地核实;对17省79个自然保护地开展了联合巡查,向地方反馈发现问题,有力推动整改。全面完成台账更新,对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5503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5038个,整改完成率92%,较2019年底(69.44%)提高了21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88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1217个,整改完成率87%,较2019年底(78.20%)明显提升。

经过不懈努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增人类活动问题总数和面积实现了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压实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责任,强化了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形成了保护地一旦划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氛围。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自然保护地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期,是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的窗口期,是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机遇期,也是自然保护地事业发展的攻坚期。生态环境部将立足生态环境监管职能,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继续深化工作机制,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自然保护地调整工作科学合理,实事求是,为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自然保护地改革当好卫士。

三是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的进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是推动国家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升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开展成效评估,及时预警生态风险,定期发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

谢谢。

生态环境部已对敦煌公益防护林遭砍伐问题开展现场调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记者:近日有媒体曝光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问题后引发舆论关注,请问目前事件调查进展如何?生态环境部对此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友宾:媒体报道敦煌公益防护林遭砍伐问题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孙金龙书记、黄润秋部长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迅即组织调查组赴现场查明情况;翟青副部长带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已赴事发地开展现场调查。

调查组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综合运用现场勘察、走访问询、调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有关问题逐一进行调查核实。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调查组正在梳理汇总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下一步,我部将按程序向甘肃省反馈调查核实情况,并向媒体公开。如发现存在明显失职失责问题,我部将督促甘肃省有关方面进一步调查核实,厘清责任,并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刘友宾: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到来,提前祝各位记者朋友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 | 生态环境部微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并与http://www.shychb.com/default.asp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